媒體聚焦
【寧夏日報客戶端】當“數字”遇上農業,滿滿都是“科技范兒”
“種田也要講科學,如今我們公司已經基本實現了高度智能化,坐在家里,通過手機APP便可了解到基地土壤水分及溫度?!?月17日,吳忠市伊禾農機作業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譚振龍告訴記者。
隨著天氣轉暖,我區農村也從“冬眠”中逐漸復蘇,開始忙碌勞作,譚振龍便是這批“早起”的“鳥兒”中一員。年前公司就將互聯網水分儀——“智墑”埋到基地土壤里,時刻關注著墑情。通過“智墑”系統采集的信息顯示,到了最佳播種期,勻播機+北斗導航便上陣。
從“會”種地到“慧”種地,隨著物聯網、大數據技術的成熟,這些看上去“高大上”的數字技術,如今已走向田間牧場,讓農業變得聰明起來,無處不在的“科技范兒”更是讓農業既接地氣又顯洋氣。
“以前農民管理大棚,何時通風、澆水、施肥沒有標準,完全靠經驗,容易出現種植管理過程中棚內溫度過高導致的燒苗,濕度過大引發的病蟲害等問題。如今有了5G技術的支撐,一切問題迎刃而解?!睂幭呐d耘田現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魏新民說。
2月17日,記者走進位于賀蘭縣南梁臺子農場隆源村的興耘田設施農業園區育苗棚中,一盤盤西蘭瓜、線椒秧苗青翠欲滴,散發著春的氣息。
“我們在大棚內,安裝有各類傳感器,不同的傳感器,可感知不同的數據?!蔽盒旅裣蛴浾呓榻B,“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從手機上接收短信,隨時了解棚內的溫度、濕度,進行相應的管理?!闭f著,他打開手機上的APP向記者介紹,當棚內的溫濕度超過或低于設定的標準值時,系統會自動發送手機短信報警,提醒進行大棚通風、降溫或保暖等措施。通過手機,管理人員不僅可監控溫度、濕度,還實現水肥一體化、蔬菜病蟲害遠程診斷等。
“以前,我們農民種菜,靠的是兩條腿,1個人管1棟棚,查看懸掛在棚內的溫度計、濕度計上的數字,忙得喘不過氣來,如今1個人管10棟棚都是游刃有余,人工管理成本節省了60%以上?!蔽盒旅裾f。
“數字”在種植業中大顯身手的同時,在養殖業中也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記者從自治區農業農村廳了解到,目前全區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建設生產管理系統(平臺)或智慧農業場景應用107個。其中,智慧漁場應用通過漁業物聯網設備對水質環境、水溫、pH值和溶氧量基本參數進行監控采集后,經平臺智慧運算后,設定限值,利用智能設備實現自動開啟增氧機械,自動過濾循環、自動投料、自動魚病監測和產量預估等。
“通過物聯網管理平臺,農民養魚,不用天天在魚塘邊風吹日曬,被蛀蟲叮咬,只需坐在辦公室內,水質監測、魚食投放、增補氧氣等問題均可解決?!辟R蘭縣寧夏科海智慧漁業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通過現代漁業數字化與物聯網技術應用,公司年減少成本效益176萬元,增加收入50萬元,每畝池塘增加產量5%以上,較普通養殖方式每公斤魚可提升1元-2元。
母牛年均單產突破11噸,高出全國平均水平2.7噸以上;生鮮乳體細胞、乳蛋白、乳脂率等主要質量指標超過歐盟標準。寧夏農墾集團的“牛氣”離不開科技,而科技離不開創新。
2月17日,在平吉堡第六奶牛場擠奶車間,記者看到,奶牛排著隊井然有序地進入轉盤式擠奶臺,每頭牛對應一個擠奶位。驗奶、消毒、上杯、擠奶、收杯、貯奶……整個過程僅用8分多鐘。
指著擠奶臺一處攝像頭,奶牛場場長告訴記者,那是“牛臉識別”儀器,擠奶臺的牛到達此處時,攝像頭會對牛臉進行抓拍,獲知該牛的編號,隨后另一處攝像頭對牛全身進行拍攝,對其進行體況評分,并通過紅外線掃描,得知其體溫:“若牛失重過大,我們會對其加‘小灶’,增加營養?!?/p>
從做“體力活”到干“技術活”,從收成“看天氣”到增收“靠技術”……“數字”助力我區智慧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智能化、數字化、標準化、科技化呈現出無限的生機與活力。(寧夏日報記者 張瑛 文/圖)